車水馬龍,霓虹閃爍,
你在高樓之間穿梭,
對面的遠光燈能晃瞎你的眼睛。
一不留神,綠燈過了,
你被留在原地,
車屁股的煙吹起熱浪,
撲上你的臉,留下一地的焦躁。
你累了,厭倦了,想休息了,
卻發現這偌大的城市,
竟然無處歇腳。
你懷念小橋流水,粉墻黛瓦,
懷念茂林深竹,鳥鳴聲幽,
但這卻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,
只能懷念,再也無法相見了。
但蘇州的“香山幫”,
卻告訴我們,
不!
然后,
他們打造了一座桃花源。
蘇州園林,移步易景。
一磚一瓦,皆凝匠心。
它最讓人心馳神往的,
便是“行走在畫中”的藝術境界。
亭臺樓榭的布局,假山池沼的配合,
花草樹木的映襯,近景遠景的層次,
蘇州園林,是把自然濃縮在了園中。
蘇州園林沒有工筆的雕琢,
一切都仿佛是渾然天成的。
為此,打造園林的匠人,
必須有豐富的閱歷,
對自然有著深刻的考察。
而這一切,都需要幾十年的積累。
有著五百年歷史的“香山幫”,
其獨家秘傳的造園技藝,
在2012年被列入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”
他們打造的從蘇州園林到明代帝陵,
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。
為了這座桃源,前后出動了200名匠人,
一共打造了8年,才有了如今的山水勝園。
這些匠人的平均年齡,都在50-60歲,
有的匠人甚至已到了80歲高齡,
只為這座桃源而特意出山。
而這一代匠人過去之后,我們無法預測,
是否還能有人,能夠重現這一古典氣象。
蘇州桃花源的一切,
都是按照古法禮制建造。
南北主軸,東西水巷,
八座園林,十八大景觀,
漫步在園中,
仿佛重遇精致婉約的當年。
這一圍樸拙低調的“美人靠”,
需要五位匠人合力才能完成。
它的弧度巧妙地貼合人體曲線,
供人憑欄寄意,望水神游。
而這嶙峋怪異的假山
乃是手工堆砌的太湖石
由香山幫的大師袁榮福
“瘦、漏、透、皺”
遠望過去,便是一幅水墨畫
園林隨處可見的樓廊花街
均是嚴格按照古法鋪就
即使是一磚一瓦,也是精心雕琢
這些技藝,近乎絕跡,遑論傳人
這樣一座園林,
注定只能成為孤品。
即便是眼光挑剔的收藏家馬未都,
也不由得驚呼“人間仙境,不過如此”。
這是一座由中國的匠人
打造的屬于東方的傳說
它讓目隨西洋的國人
重新發現了自己的驚世美學